政府補貼定價 廢紙業怎渡危機?


 
關注基層的藝術家程展緯幾日前在臉書發帖:圖是拾荒長者推着滿載廢紙的手推車,文字是「依家一車紙皮12元,大埔紙皮3毫(1公斤),報紙5毫。」
 
婆婆辛苦半天,掙不到一個飯盒,既為拾荒者難過,也為廢紙出路擔憂。
 
內地升回收門檻 港市場衝擊大
 
去年聖誕至今,街舖廢紙收購價由高位約1.5元插水式跌至3角,代表付出同樣勞力,回報卻只剩五分之一,根本換不來溫飽:哪怕只要一盒單併飯。結果會怎樣?拾荒者要不「頂硬上、鬼叫你窮」,就是放棄拾荒。要是後者,堆填區可慘了。在2013年至2018年間,本港廢紙棄置量持續攀升,這幾年間就增加了48%;今年紙價插水後,聽聞情況更差。
 
棄置量大增的另一端,是回收下跌。2013年,中國實施為期10個月打擊低端回收品的「綠籬行動」,揭開提高進口門檻的序幕。這一年,香港廢紙尚保住61%的較高回收水平,然而收緊措施的帷幕打開了,戲便要唱下去,於是回收率逐年下滑,到上月發布的2018年數據,已經低見41%,即五年間掉了20個百分點(見圖)。
 
當內地持續提高回收品進口門檻、甚至緊閉門戶,全球廢紙回收注定無運行。本地廢紙高度依賴大陸市場,衝擊自然更大。
 
中下價回收品 自由市場難解決
 
面對當下困局,環保署周二(10日)舉行「廢紙回收服務計劃」業內說明會,介紹政府將透過財政支援,向拾荒者等前綫回收者提供每公斤廢紙最少一元的建議價,創造誘因。街舖、回收車則要做好質量把關,確保廢紙雜質含量少於0.5%,同時杜絕淋水(水份含量少於12%)。署方亦會公開招標,預計邀請十家以上的承辦商負責收集、處理及出口本地廢紙,為期20至26個月。
 
回收價倘能回升到久違的一元水平,基層回收者應該會歡迎。說明會後,有廢紙出口商對計劃直言「驚喜」。業界歡迎政府高度介入,是整個產業在瀕臨破產下苦候財政支援的強心針。這同時反映政府對中下價廢品立場明顯的態度改變:由積極不干預步向積極參與。玻璃樽回收如是、中央收膠如是。
 
事實證明,把膠樽、玻璃瓶等中下價回收品的問題交給自由市場解決,根本發揮不了效果,不然香港出口的膠樽回收率便不會慘跌至0.2%。
 
這時極須政府介入,至於是否妥善安排,是後話。
 
誰污染誰付鈔 增再造業競爭力
 
政府提供財政支援,經常因「分餅仔」不均起爭議。這次計劃畫分三個組別、每個組別設下每月最高及最低的廢紙處理量,有關承辦商不得回收超逾該組別上下限的廢紙噸數,以防堵大財團壟斷,讓相當的業者有入場機會(見表)。
 
至於防範外來廢物魚目混珠,環保署提出明年中起禁止外來廢紙進口;轉口廢紙亦會增加報關要求,加強監管。
 
不少廢紙商對計劃引頸翹望,但按程序,最快明年第一季招標、年中才批出合約。換言之,在這七個月過渡期,很多業者仍要勒緊褲頭,差別是,在暗黑隧道至少見到遠處的曙光。
 
但有曙光也不一定前途光明。按計劃要求,承辦商視出口量收費。2018年前,香港七成廢紙輸出內地,但中國政府已明言明年底將全面禁止廢紙進口,若果香港無法從大陸賺取高於其他國家的紙價,損益表便有負面影響。雖然計劃設退場機制,萬一廢紙進不了內地,承辦商可選擇退出,但如此一來,肯定要虧掉前期的大筆投資開支,所以必須事先開拓東南亞或台灣等替代市場。
 
計劃或能助廢紙回收業挺過危機,但趁此時機,我們同時要問:
 
一、靠政府長期補貼是出路嗎?畢竟這是以公帑支持行業,長遠而言,香港更需要廢物收費政策和生產者責任法規,達致誰污染、誰付鈔的更公平做法;
 
二,香港最快2023年便有較具規模的造紙廠,足以處理再造全港三分之一的廢紙。但惟有強化綠色採購政策,要求優先採購回收再造產品,才能增強再造產業的競爭力。
 

 

 
 
朱漢強
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
2019年12月14日《經濟日報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