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真係好X鍾意的淨灘人


 
年紀漸長,淨灘時已不太敢拚老命清垃圾。
 
淨灘的最高個人紀錄,是半天清走六百餘件膠樽、食物包裝、飲管、發泡膠等。這些廢物都不重,但數百次撿拾,代表數百次的躬身起落,更別說不少垃圾都不易撿,它們或卡在石隙間、或纏着樹枝、或深藏沙土,硬勁巧勁都要用上,腰幹肌肉難免勞累。當下不覺得怎麼樣,但翌日起來身體總會抗議。
 
傳統的淨灘活動把海廢扔進垃圾桶,便算功德圓滿,可我卻有點「犯賤」,總要來個「飲品膠樽品牌調查」,即是在剩下半條人命之際,還得把廢膠樽按繁簡體字、品牌等分門別類記錄下來。
 
山竹颱風後,多了熱心公眾響應淨灘,我在社交媒體看到一位叫YC Leung的,不時貼出清理垃圾的照片,於是膽粗粗留言探問:可否順道幫忙做品牌調查?沒想到他二話不說便答應了。過去兩年,他參與超過廿五場品牌調查,佔我們總場次至少三分之一。如果我身體還算健壯,沒勞損太多,YC應記一大功。
 
品牌調查不難,但也講求技巧;開始時,還沒機會跟YC講解,他已經逕自留言:「自己一個今日喺大埔元洲仔公園石灘執少少練習下。」好認真。掌握法門後,他有時聯羣結隊出動,有時當獨行俠。例如趁上班前和休假日,跑到元洲仔石灘行動起來。問他清過幾次元洲仔?他答少說十次。
 
品牌調查考耐性,除了撿揀分類,還要在現場手寫登記,回家再輸入excel,即使有人響應,很多時也是參與一兩次便打退堂鼓,唯有YC會堅持。即使孤單。他在臉書上寫過:「從不喜歡孤單一個,可惜偏偏孤獨一個……做膠樽品牌統計;因主力執發泡膠,其實仲有海量的發泡膠和好好多膠樽。」該做的事,總該有人去做。
 
話雖如此,不累嗎?他說累,有時會「躲懶」擱下抄下的數據,一兩個月後忽然醒起,才又輸入電腦交功課。至於有沒有因此欠交功課,我就不好意思追問了。
 
從第一次聯繫起的一年後,即是去年九月,YC貼出這則帖文:「陳太手稿!認同字靚請給讚~」,配圖是品牌調查的紀錄手稿。從此之後,品牌調查又多了位主力:Kammy Lai (陳太)。
 
留意Kammy和YC的帖文,會發覺雙方都鍾情到水口淨灘。Kammy難忘山竹後的水口,發泡膠鋪滿一地,整整一大片的內灣濕地都淪陷了,不妨想像災後杏花邨的放大版。「那些垃圾是一層層的,表層是大塊的發泡膠、膠樽,之下是發泡膠粒,愈下面的膠愈細碎,愈難執。」因為「唔忍心」,水口成為這對拍檔長期重返的淨灘現場。
 
只是,Kammy家住屯門,去一趟水口,要先坐西鐵到南昌、轉車往東涌,再乘大嶼山巴士前往,一程差不多花兩句鐘。
 
問Kammy和YC,是什麼讓你們堅持至今?Kammy在臉書上答:「我們不忍心大自然被垃圾破壞,想盡力守護我們的家,所以自資買物資,出心出力出時間參與淨灘活動,目的不是想做什麼英雄,而是想喚醒各界關注大自然現在的狀況,一人力量雖微,但一大班人卻能做作無限可能,做得幾多得幾多,可能我們都是傻的,我只是覺得,既然上天賜予我們健康的身體,就必須為自己,為大自然,為社會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,感染其他人!」
 
這些看似平凡的人,都在默默做不平凡的事,或許,就是因為大家好鍾意香港,好鍾意我們的郊野。謝謝你們,和沒有在此留名的所有淨灘人。
 
朱漢強
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
2020年8月20日 周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