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際刑警及聯合國點名揭香港淪垃圾貿易自由港 綠惜地球促請環保署做好把關工作

綠惜地球倡議及傳訊經理 楊日輝

(2020年12月31日新聞稿) 香港是全球廢塑膠的重要集散地,遭國際刑警及規管跨國有害廢物的《巴塞爾公約》(下稱《公約》)轄下工作小組點名批評,指其非法轉運廢品至東南亞地區。而《公約》首度將廢塑膠貿易納入管制,並於2021年1月1日生效。綠惜地球促請環保署和海關務須做好把關,否則香港將繼續背負『垃圾貿易自由港』的惡名。
 
綠惜地球倡議及傳訊經理楊日輝指出,美國一直是香港最大的廢塑膠的來源地,2020年首十個月便進口68,000公噸,佔本港總進口量的25%。然而,佔比極高的美國,卻是《公約》唯一非締約國的發達國家,沒跟上國際社會管制塑膠垃圾的大隊,故提醒香港政府對「美國貨櫃更要打醒十二分精神,增加抽檢,防範美國把不要的塑膠垃圾,借香港轉運至發展中地區。」
 
國際刑警今年八月發布報告 《戰略分析報告:自2018年1月以來全球廢塑膠市場的新犯罪趨勢》(Strategic Analysis Report. Emerging Criminal Trends in the Global Plastic Waste Market since January 2018)(下稱報告),點名香港參與其中。
 
香港一直擔當垃圾貿易自由港角色,《報告》指出,中國在1992年至2018年,進口全球45%的廢品;當中國在2018年禁止進口「洋垃圾」後,雖令本港轉口量大跌逾八成,惟東南亞等地卻成為新「垃圾場」。綠惜地球翻查聯合國資料,發現香港在2019年,分別是越南和泰國、菲律賓的第二及第三大廢塑料來源地。
 
報告指出,全球廢塑膠貿易額由2016年348億美元,預計會大幅增長至2022年的500多億美元,這「大茶飯」正吸引不法分子分一杯羹;而近兩年非法廢品運輸量有明顯增長,並透過自由港等轉口地偽裝成廢品來源地,再運往東南亞等地區。2019年馬來西亞入口7個裝載塑膠垃圾的貨櫃,便是經香港轉口,欲掩人耳目迴避貨物原是來自比利時。
 
此外,《巴塞爾公約》轄下工作小組2019年10月於瑞士日內瓦召開會議,探討對應有害廢物貿易工作,特別提及與香港有關的案例。案例指出,羅馬尼亞2016年出口123個廢礦渣貨櫃至廈門港,遭當地部門勒令退回,輾轉運到香港;其中八個貨櫃轉運馬來西亞巴生西港,被該國界定為有害廢物而拒收。大馬環保部門要求香港環保署不要把餘下的115個貨櫃付運當地,有關貨櫃其後在香港環保署監督下,一直到2020年8月下旬才運走。
 
到了2019年,菲律賓、馬來西亞和印尼先後質疑香港把塑膠垃圾運到這些國家,要求退運。而全球第二大船運公司「地中海航運」(MSC) 6月起,更禁收運往香港的廢塑膠貨櫃,反映香港垃圾貿易自由港的關鍵角色。楊日輝指出,發達國家輸出塑膠垃圾,主因是運到發展中地區棄置或燒掉,成本遠低於在自家處理,但這種以鄰為壑的做法,卻嚴重破壞環境及公眾健康,更看準香港的漏洞,當成是「白手套」。楊日輝稱,「香港並非全是全球塑膠垃圾來源地,蓋因沒把好關,接二連三遭國際社會指責,醜出國際。」
 
《巴塞爾公約》為打擊發達國家傾倒廢塑膠到落後地區,去年經全球180個國家同意把廢塑膠納入管制,並於2021年1月1日實施。香港環保署按此制定《廢塑膠進出口管制指引》(下稱「指引」),規定進口或轉口受管制的廢塑膠須申報。
 
楊日輝形容《指引》「遲到好過冇到」:「新指引有助辨認進口地,一旦發現為受管制的廢品,即可退回。」不過,綠惜地球擔心《指引》難阻沒簽《公約》的美國繼續利用香港轉口廢品,故促請當局把關工作宜緊不宜鬆,尤其增加監管美國進口的貨櫃;一旦發現違規情況,應盡早對外公布,提醒發達國家勿做缺德的垃圾貿易。
 
傳媒聯絡
綠惜地球倡議及傳訊經理 楊日輝
綠惜地球總幹事 劉祉鋒
 
 
附表一

附表二

附表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