濁水中的回收者

(2021年07月13日 評論)以下畫面蠻像電影《濁水漂流》的開首片段,不過將「露宿者」改成「拾荒者」,將深夜改成日間:
 
「婆婆!你今日執到貨嗎?」關注拾荒者的同工帶國際媒體記者訪問一位拾荒老人。「不算多,現在休息下……」話還未說完,一支食環署的隊伍迎面衝來,這位老人家心知不妙,激動地邊指着一個安放「家當」的紙箱,邊喊「快幫我收起箱子!」
 
「洗地!」食環署幫辦指示清潔工清走婆婆搶救的幾個紙皮箱、兩袋鐵罐鋁罐。婆婆保得住私人物品和手推車,卻守不住辛勞撿來的廢品,哪怕這些回收物僅可換取微薄收入。至於被清走的回收物,最終送到回收場還是堆填區,她也不得而知。
 
拾荒群體 減輕廢物處理設施負擔
 
以上看似是個別例子,卻反映社會保障制度不到位而衍生的悲歌,基層被迫找不同收入幫補生計。不是要政府獨厚拾荒者,而是不少國家視拾荒為工種,有法定的工會組織,政府亦會提供職業安全等支援,背後原因是政府理解拾荒群體站在最前綫,把半隻腳踏進堆填區的可回收物拯救出來,減輕末端處理設施的負擔,同時促進循環經濟,發揮「環保先鋒」的角色,故應該予以支持。奈何香港政府對拾荒者的減廢貢獻視而不見,在提供暫存回收品空間等支援上,更是無動於衷。
 
本港的「環保先鋒」,在欠缺政府保障和支援下,加上近年回收品價格低迷,成為腹背受敵的孤獨老兵。這情況在內地2017年中宣布禁止廢品進口後尤為嚴峻,以本港廢紙為例,在禁令出台前,拾荒者每公斤最高賣得1元多,之後卻插水至3至4角,大大衝擊拾荒意慾,街頭舖亦無利可圖,一度觸發廢紙出口商罷市,資源頓成垃圾,拾荒者、回收商、環保各方,皆淪為輸家。
 
環保署補貼 僅如「吊鹽水」
 
環保署為免廢紙回收產業崩潰,2020年推出「全港廢紙收集及回收服務計劃」,補貼回收舖以每公斤不低於7角的價錢,收購拾荒者的廢紙。對拾荒者而言,以上措施固然有用,但僅是「吊鹽水」的效果。關注拾荒者團體「拾平台」近日訪問了328位拾荒者,發現當中53%每月賣紙皮所得,不到1,000元。
 
拾荒者多是年長的社會基層,本該安享晚年,卻要在刻薄的環境下僂背彎腰,為這座擁抱消費的城市撿拾廢紙、鋁罐、膠樽等各式回收物,替大家執爛攤子。
 
最近討論得火熱的飲品膠樽生產者責任法規,政府提出每退還一個膠樽可獲1角獎賞的回贈方案,謂得到市民支持;有飲品商和個別團體甚至認為,把金額壓縮至5仙仍有市場。然而,這個微薄的金額對大部分中產或以上階層毫不吸引,而所謂的支持或有市場,某程度是包括拾荒者等基層面對生計下的無可奈何,也可以說是政府和既得利益者把解決廢物難題的責任,扔給最欠議價能力的拾荒基層,做法極涼薄。
 
劉兆朗
綠惜地球高級項目主任
2021年07月13日 香港經濟日報